-
远古的呼唤,筑梦新时代 ——辜慧龙书法作品展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隆重开幕(通讯员:欧飛)喜庆新中国75华诞,共筑粤港澳大湾区腾飞梦想。10月20号上午,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飞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承办,广州开发区职工服务中心,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基金会协办的《远古的呼唤,筑梦新时代——华夏书体大全文字演变与发展暨辜慧龙书法作品展》在省市文化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顺利开幕。这是响应国家有关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号召,展示华夏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字演变与发展历程,让子孙后代传承华夏先辈开拓的文字文明,让中华文化之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的重大举措。广东省人大原秘书长、妇联原主席林惠俗,广东省文化厅原党组成员、巡视员杜佐祥,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军旅画家廖宗怡,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凌远庆,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副主任欧小媛,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管员、广东省潮联会常务副会长许昌敏,广东省潮联常务理事、《时代潮人》杂志主编江创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陈春盛,好友刘海康,广州市黄埔区政协原副主席黄一汉等各位领导嘉宾15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活动由广州市黄埔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国省主持。 今日之书法展开幕现场亦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远古叙怀”,活动开篇,岭南琴人朱长渠以一首高雅的《怀古》古琴曲引得群贤毕至,高朋满座。 青年男中音歌手李绍威老师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用歌声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这首歌更是致敬具有高洁情操、旷达胸怀的历史人物,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活动主角、艺术家辜慧龙做答谢词。作为跨界艺术家,他是电视导演、制片人、音乐人、书法家。50多年临池不辍,《远古的呼唤,筑梦新时代——华夏书体大全文字演变与发展暨书法作品展》是辜先生多年翰墨临池的集成之作,取法高古,遍临名帖,采撷精华,推陈出新是其书法特点。他执导、拍摄、出版发行的粤剧、潮剧、及各类文艺节目逾600多部。现为广东省南粤丝路文化艺术院执行院长,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飞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文化艺术总监,他朴实无华的致谢词获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陈春盛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并对辜慧龙半个世纪以上的艺术生涯表达致敬,希望更多的国人传承书法艺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传下去。 中国书法家协会事业发展部原主任,著名书法家孙忠良先生朗诵了《定风波》,唐舜老师琵琶弹奏并演唱,辜慧龙老师现场创作这首词。让大家在晨钟暮鼓诵读和笔走龙蛇的书法创作中,感受声情并茂、精彩绝伦的艺术融合。 为表达感谢,辜慧龙向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赠送了书法作品,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辜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广东省文化厅原党组成员、巡视员杜佐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辜慧龙的艺术贡献,期待辜慧龙的书法作品有更多的人欣赏到,并由衷祝贺辜慧龙迈向更广阔的艺术高峰,把优秀传统文化惠及到青年一代。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副主任欧小媛感谢各级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在黄埔区龙狮协会携南狮的欢舞下,宣布活动开幕。 活动结束,与会者合影留念并参观书展,辜老师对一百五十余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现场解说。 据悉,本次书法展,共展出辜慧龙先生书法精品150余幅,紧随文字的沿革,从真、草、篆、隶、行五体书法一一呈现,更充分展现其数十年勤耕耘于书法艺术之严谨认真的艺术风格。让观众穿越千年、渐入梦境,一起饱览了华夏文字演变与发展的全过程。也让观者从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创新精神的融合与传承。此次展览持续展至2025年1月3日。2024-10-21
-
银龄进校园 文化永传承——安阳市委老干局银龄志愿服务队走进灯塔路小学银龄进校园 文化永传承——安阳市委老干局银龄志愿服务队走进灯塔路小学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与历史底蕴。为了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体验剪纸活动的乐趣,了解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10月15日,安阳市委老干局银龄志愿服务队走进灯塔路小学,带同学们一起感受“非遗”的魅力。区关工委副主任邢海旺,区关工委副主任、区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杨奎清,区关工委秘书长司万迪,区关心一下代工作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超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伊始,队员们为各位志愿者们戴上红领巾,送上祝福,聆听“非遗”传承人于桂林、李桂芬两位老人的嘱托。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听着志愿者爷爷、奶奶们的介绍,剪纸图案仿佛活灵活现起来。形式多样、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引得同学们连连赞叹;志愿者老师们形象生动的讲解更是令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剪纸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非遗”剪纸走进校园,不仅让孩子们更深地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剪纸艺术,感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小的童心撒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灯塔路小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为孩子们搭建平台,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学习非遗文化,争做“非遗”传承人!2024-10-17
-
李金明军事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记北京十月文学月・石景山区红色文化周活动之一10月13日,在北京作协指导下,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和《赤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李金明军事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在京成功举行。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赤子》杂志社主编马宏光、编辑部主任黄海霞,区作协副主席代志强、胡松夏、监事长董峰,副秘书长刘会生、卫如珍、任继兵、周治龙、田康祺、连永旺以及王祖芝、苗天娥、任贵英、王绍华、周芸、林文明等20多位会员参加。李金明是军旅作家,军史专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第七、八次会议代表,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著有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电影剧本《奇异的人生》,散文集《山的回忆》,长篇纪实文学《陷寇汪洋》《红色高参》《燕赵扫残》《新中国剿匪反特纪实》《黄埔对决》,以及传记《百战将星-孟庆山》等20余部作品,1000余万字。曾获全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部分作品在海外出版。多次以军事专家、历史学者身份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作嘉宾。座谈会上,李金明围绕自己五十年的创作历程,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他70年代入伍,文学之路从连队的黑板报开始,在进行训练、学习、施工、押运、抢险救灾、受阅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写作。提拔为干部后,一度担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冀中地区50多个县,他骑自行车、乘长途汽车跑遍了40多个县,不但征集了大量资料,还采访了很多老八路、老房东、老游击队员,甚至采访 了国民党军官、士兵。加深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调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后。他参加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建设,负责英烈厅的展陈。为全面搜集烈士资料,他在陵园里抄录烈士名单、籍贯、牺牲时间,一直从下午抄到深夜,看不清字迹时就打着手电抄。表现了当代军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对英烈的敬仰。五十年来,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军事题材,他努力践行为党立言、为军队存史、为士兵讴歌,军事题材作品不断发表。座谈中,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就: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回答“生命需要表达”。他针对大家提出“如何提高作品质量”的问题。回答认为“三个有关”: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不断写作、发表会引发质的飞跃;作品质量与时间有关,作者作需要创作时间的磨砺,一个成熟的作家至少要有十年八年的写作积累;作品与参与文学类活动的多少有关。如参加文学讲座、分享、研讨。他以许多文学大家为例,说明经常参加文学活动,不仅可以学习汲取别人的经验,还可以受到鞭策和鼓励。同时,他还建议,搞文学的人要多读历史类书籍,特别是党史、军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中了解细节。如果文学作品里有别人没写过的历史细节,会增加作品的纵深感、厚重感。马宏光主编对李金明的军事文学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他以《道德经》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为喻,称李金明是“文学赤子”,对李金明作品的忠诚品质、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充分肯定。与会作家对李金明军事文学创作5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他的创作道路、作品风格及作品价值进行精彩点评。大家一致认为:李金明的创作从冀中这片热土出发,一路走、一路思考,一路笔耕,用阳光的生活态度,不懈的战斗精神书写时代。他不仅自己坚守在创作第一线,还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石景山作协的当家人、领路人。他是我们创作道路上的标杆,学习的榜样。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场丰盛的文学盛宴,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对话。大家现场感受了军事文学的魅力与温度、奋斗与荣光,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动力。(石作协)2024-10-14
-
汉沽飞镲:百年非遗受追捧镲随鼓韵,鼓催镲行。附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两名表演者迈着矫健的步伐,手拿铜镲上下翻飞、不时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步伐轻快、动作激昂,三四分钟的飞镲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假期期间,我们一共赶赴北塘古镇、盐业风情旅游区、生态城万达广场3处演出场地,表演了58个场次,队员和观众们兴致很高!”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秘书长高景生告诉记者,为了准备第十一届汉沽飞镲节,表演团早早就排练,以求展演中完美呈现。 2024年10月1日,天津滨海新区,15支汉沽飞镲队伍轮番登台表演。(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汉沽飞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初年,最早是天津沿海地区渔民用来祭祀和庆典时民间组织的表演。 “镲”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配有红绿色绸带等饰品的舞蹈道具;“飞”则指队员表现动作幅度。“在表演时,带着绸子的镲处于飞舞状态,所以叫飞镲。团队中有人打鼓奏乐,有人捧铙伴奏,也有人舞蹈飞镲。”一介绍起飞镲,60多岁的高景生滔滔不绝。 “相传祖上渔民出海时,各村老少都要打飞镲,祈祷亲人平安返航。也有人说,由于渔船相距较远,需要打击鼓镲等传递收网信息。”高景生说,飞镲以大鼓为伴奏,表演者用镲当道具,后来逐渐发展成集音乐、舞蹈、武术等为一体的民间喜庆活动。 2023年2月21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园,民间艺人表演汉沽飞镲。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旧时天津沿海渔村,混居着下海捕鱼的渔民和上滩晒盐的盐工。当地的民俗专家、滨海新区作协主席李子胜告诉记者,飞镲中的不少表演动作,取自渔业生产中的打帆、收网等各种动作,也借鉴了盐业生产中的抬盐、推盐等动作。表演中,舞蹈者会碰击手中铜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舞动的绸带和金光灿烂的铜镲如花绽放、精彩纷呈。 “飞镲不是简单的敲击,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同时与时俱进融入了武术动作、舞蹈表演。”李子胜说,汉沽飞镲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民间自发组织了很多队伍,体现了汉沽渔业生产和盐业文化的一些风貌,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 在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几张记录了飞镲传承的高氏家族族谱。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会长高廷华告诉记者,相传高氏飞镲超过一百年历史,这一技艺由族中先辈创始,不断有后辈传承。 2024年9月29日,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办公室,表演者正在舞镲。新华社记者 杨文 摄 “在百里盐滩,老少爷们儿常常表演飞镲以庆年节。”高廷华说,他的哥哥曾带领着一支训练有素、技艺强悍的飞镲队伍在盐场庆典上大放异彩,从此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追捧。 2008年,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30多名当地队员组成的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组织了300多场活动,参演的爱好者达到5000多人。 高景生说,过去飞镲表演使用好几斤重的镲,但对现在学习飞镲表演的爱好者是不小的挑战。此外,如何创新艺术表现、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技艺也需要破题。 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此前来到一所小学,一些小学生和家长还专门加了高景生微信以便请教。汉沽高庄小学编辑整理了《镲那芳飞》校本教材,改变飞镲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让其在传承中有章可循。 滨海新区汉沽三中的学生、飞镲队队员李亚晴参加了汉沽飞镲节后说:“我学习飞镲3年了,在课余时间参与飞镲活动,既让我们充分放松、锻炼身体,还能了解到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开阔视野。” 2024年,天津团市委、滨海新区团区委创新汉沽飞镲非遗传承保护,将对部分传统动作进行改良,并与中小学生的街舞、体操等有机融合。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百年非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新的表现面貌,独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人。(记者杨文)来源:新华网2024-10-13
-
谈王兴舟的散文语言及其他——兼为《太行风土小记》序 文\石英一般而言,我们看对某某人的散文评论,常常入目的是他反映的思想啦,篇章结构啦,生活场景啦,等等等等。当然应是他本人的特色,有异于他人的地方。这些都很重要,都是人们想要了解的,均属正常。然而,当我阅读河南安阳作家和诗人王兴舟的散文时,扑面而来的却首先是他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还来不及审视他其他方面的种种,仅仅是他散文的语言文字水平便让我目不暇接;至于细细分解别的方面,还待随后。真的,我还很少在读无论是谁(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年长的还是年轻的)的散文作品时,获得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这样“大面积”的语言文字都达到如此成熟,得心应手的鲜明感觉。 这固然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文章,尤其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语言文字的水平给阅读人的第一印象原本就应该是最直观的印象。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道理是早就摆在这里的,但对一位作家来说,其“文”砺炼到相当火候,出手的货也都能过关乃至很到位,谁都知道也并非易事,肯定是一种很好的功夫,甚至应是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 这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致当我要对王兴舟先生的散文语言之所长举例说明时,竟不好说哪一篇最好;因为至少在这个方面,应该大都是“免检”产品。他的语言文字好在什么地方?简言之,可谓文质适中,美而不俗,流畅中不失蕴藉,考究时从无滞涩。尚雅而不造作,状物粗中有细,诸般侧面照应周到,成就非短期之功。多性情,少浮躁,及文人真为文之道也。 另外,我曾在王兴舟先生别的集子中,看到他在谈到自己深受影响的几位文学前辈大家,记得题为《我的文学老师》。这几位老先生的作品我大都读过,作者受其影响是无疑的。但我觉得,他本人的个性同样是很强的,因为我并没有从兴舟先生的行文中发现较多那些前辈作品的文体习惯。此点,我不但不以为是作者学得不到家,反而产生出一种赏赞之情。因为任何有出息的文学追求者,“这一个”和“那一个”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完全肖似的。好像是齐白石说过吧,“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话乍看起来有点“楞”,却也很实在。我想兴舟先生深谙其道。他对几位大家的钦服,主要在于他们,何以有那样深厚的底蕴,何以创出自家的风格,又何以产生那样大的影响?这一切,反而会激励作者如何努力前行。“学他”与“励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从中看出兴舟先生是一个从不疏于思考又从不停止前进的人。他做的从来是扎扎实实的真功夫。 既然面对作者《太行风土小记》这部文稿,当然我还要涉谈除语言之外的别的方面。首先,我觉得作者从来是一个肯下深功夫的,看得出,他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挖掘内涵,从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走得多,看得清,挖的深。太行山是一个特大的对象,迤逦数省之界。而作者选择了家乡所在的豫晋之交的山段“下潜”。凡奇山异岭,飞瀑怪石,乃至蛇性蝉鸣,板栗野韭,甚而“花开的声音”,他都探其俗常被忽略的“奥秘”,抠出些大自然深藏的名堂来。“树木还能从窗格和门缝里挤出来生长,显得乖巧与顽强,”“野兔满地跑的都是,连寻常难得一见的雉鸡见人也不惊不惧,不时在你面前闪亮其彩色的羽毛”。“果香醉人,兽吼鸟鸣,如在能飘来几曲小山歌,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想起这件事,使我感到人类语言的贫乏,那一种景色,那一种声音,那一种情调,怎能用语言描摹出来呢?”绝不仅仅为“玩”,而是真正的探索,不仅仅是记录,而是心灵的升华。见大自然之深广无垠,叹人生小天地滞塞而自封,不“纵”驰,焉得“深”乎?所以以我说本书作者是个肯下深功夫的人! 再者,我觉得作者是个特别识“味”的人。不仅仅是以鼻嗅之那样的味儿,本质是醉心于大自然之大味,广阔人生之况味,以及文化风习之韵味。这些“味”糅合起来特浓,引人神往。太行深处也不是全无人家,只是忒稀罕,能碰到两户便觉珍奇。“主人是一户老年夫妻,还有两只小狗,一黄一黑,吠声不断,再加上鸟鸣如歌,山里的日子因此也不寂寞寥落了。女主人没有出门来,问候声从窗缝溢出来:‘来人了吗?’老汉回答说:‘几个拍像的来了’。‘给人家烧灶做饭啊!’”读之如闻其声。不知怎么,有点非普通人世间的天外之音。最淳朴,却又含几分凄切,不风光,却极干净,鲜能感受到的山野人情味。作者传达的很原汁。还有《参禅太行》:“当人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却在喧器中疲惫忙碌的时候,那声暮鼓,那种氛围,那份佛缘,那样的境界,都可以轻佛去你所有烦杂。”“奔波并不能加速你前进的步伐”,此语是哲理味十足的。总之,进的太行深处,五味杂陈,酿造出另一番境界,想必出得山来,也应是回味不尽,此行当是绝不白费的。 最后,作者也许始料不及,可我从他的“小记”获得了带综合性知识的洗礼。他原本多半没有十分明确的赋予自己这么繁重的任务,但由于平素积淀的各方面的修养将深山的诸般灵性呼唤了出来,使我也跟着增添了原先不具备的新的感受;地理的,哲学的,生物的,甚至气象的,都有。可见,文艺理论所持的“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颇有道理的。 夏天来了,很快就会过去。当我读到此集编末部分中的《秋雨》我不禁又在想象着文中“半帘雨雾,山果初熟”时的情境了。(石英) 石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山东龙口人。历任《新港》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散文集《秋水波》等50余作品。2024-09-24
-
太行骄子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选登——读《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文/于半丁 林膑 太行山,北辅京都,南钦黄河,东望沧溟,西扼三晋,绵延千里,气势磅礴。她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生长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成就了无数华夏精英。 太行山东南麓有一个盆地,就是赫赫有名的林州,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涌现出很多动人的故事,在当今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土生土长、才华横溢、天赋异禀,以太行山村为依托尽情抒发胸怀的骄子,他就是《太行山风土小记》的作者王兴舟。 他的成长和成书的金鉴,我想起前人的一段话:人生是什么?人生路弯弯,多少世纪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不断地探索它,但总也说不清楚。有人贬其为痛苦、是奋斗、是一种重负。有人褒其为快乐、是享受、是一种幸福。然而,我确信,没有什么路会让你白白走过,它总会给你留下点什么,只要你走得实在,走得认真,哪怕是苦难,是坎坷。王兴舟先生是一位祖国建设事业的敬业者,又是一位文坛的佼佼者。他走得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认认真真、坦坦荡荡,更是明明白白。他在本书中用五十个故事写出了巍峨太行、峰峦叠嶂,绵延千里的事迹和他寻觅人生真谛的情感。 透过他诗一般的文章,走进乡村,走进生命之土,用超凡脱俗的精神,虔诚精辟的语言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厚重文学符号,切时感受到内涵丰富,质地浑厚的乡土气息。他在清风岭记中写到“悬在山巅危岩之尖,周围群峰罗列,山外重山,如屏如嶂,壮哉雄奇,积翠簇锦,青黛崭削的景观。写出了太行山的实境,也反映出了王兴舟先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的真情厚意。反映出故乡是他创作的源泉,是生命的底色,我们民族立足之根。作者深深熟悉着它的一切,感受着它古老而质地浑厚的魅力。可以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酣畅淋漓的阅读故乡。在他的笔下,充实人生,饲育灵魂,篇篇体现了乡人勤劳、豁达、质朴、醇厚、自然、自由、执着、铿锵和坚韧的品质。使乡土文化蕴涵了社会生态,人文精神,或者说,作者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从王兴舟先生的文笔中不难发现,他用最真实、最纯粹、最深刻的乡情,诚挚痴醉的心,对沧桑厚重的乡土赋予写真,体现了“乡土是我的命根子,乡土是我生存的依靠,是我生存的目标,是我塑造精神的源泉。”他在“到朝阳去看山”中写到:迎霞光,沐晨露,漫步山巅,远眺太行,连绵不断,奔腾蜿蜒,鸟瞰雄伟秀丽、粗犷旖旎的峡谷风光……把巍峨的太行,山之雄,水之秀,林之茂,花之俏收入文中,这是太行乡土的俊丽表现的另一巧笔。 无情岁月,信念如盘,用大情大爱,大仁大义,情真意切,直达心灵。汇思想性为艺术性融合统一,保持了文学独特独立的崇高价值和审美理想。以心灵的温润和思想的启迪,格调高雅、志气高昂的手法,写出了太行乡土佳美动人的绚丽实情。如西井山:“近观气势磅礴,远眺胆颤心惊,林悬山巅,户在崖边,清雅空灵,恬静悠远。”写到太行山景时用“桃红灿粉,柳拂绿丝,梨艳若雪。”写到花他用:“冰清玉洁,黄瓣色蕊,粉红意象,绿意缠绵,百花争艳。”让人惊喜和震撼。太行山花就是那样的美,默默无闻,迎风傲雪,不为已想不为人看,有位诗人赞道: 花前月下性自幽,岿然不与众芳侔。 生无媚骨随流俗,特有傲骨擗寇仇。 捍己不求供人赏,何怕风雪相躏蹂。 山花欲醉乘仙去,独鹤翱翔云上游。 雄浑太行有无穷的魅力,险峻旖旎,飞瀑流金,波光粼粼,雾雨淙淙。千里太行情难脱,轻云直飘丛山外。有诗为证: 极目天际仙群峰,悬崖千仞气势雄。 西望漳水天上来,东观沧海披彩云。 飘荡岚烟惊涛浪,峭壁万丈绝古今。 耸入九霄揽日月,霓练虹桥一望空。 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山中故事,繁花锦簇,典雅请寄,万般情思,入山皆醉,景成共鸣。 岁月如歌,青春无悔。透过篇篇作品,我们已领略到兴舟先生深爱着故乡,缱绻着一草一木,以深邃的情怀,奉献着他的执着,勤勉的才华。焚膏继晷,追求梦想。他懂得,成功永远属于力争上游的人,成功永远属于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勤勉奋发的人。我们衷心祝愿王兴舟先生,继续用自己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和有“才气”的作品来,为繁荣发展中华的文化增光添彩,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于半丁,原名于宝田,河北省磁县人。现为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安阳辅导总站站长,世界科教文卫专家组成员,中韩文化艺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老年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林膑,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建河南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副主编。2024-09-20
-
2017五台山千僧斋筵·世界和平祈福法会暨正念正心文学笔会在普化寺举行7月30日至31日,2017中国五台山千僧斋筵·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暨妙生大和尚诗偈即兴创作·正念正心诗文书画摄影笔会在普化寺隆重举行,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原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高级编审石英,中国文联·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楚水,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常务院长靳新国,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文化报总编林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社《人民美术》美术编辑马生有,中纪委驻天安门管委会原纪检书记、著名书画家张文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唐统悟,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专题理论部副主任、中国文化进万家组委会主任武振江及来自五台山及各寺院的僧众、居士、作家、诗人、书画家、摄影家千余人参加了法会及活动。 妙生大和尚《世界和平颂》诗偈书法即兴创作开笔仪式在普化寺大雄宝殿前举行。妙生大和尚现场激情开笔,用一支新毛公写下《世界和平颂》。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诗人作家在大念佛堂主会场开始2017正念正心诗文书画摄影笔会,妙生大和尚在主台即兴诗偈书法创作《世界和平颂》,书画家同时开始笔会创作,献给这次盛会。创作间歇以力涛、王才先生为首的中国古典磬乐队代表现场吟颂配合,书画家诗人涌跃参与创作笔会,现场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31日晚在普化寺念佛堂举行了“诗书画即兴创作分享茶话联谊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剧本评估推介中心执行主任任启发、中国高科技产业协调委员会核心组专家委员张育恩、北京安泰御康中医医学研究院院长王巧玲、中国散文诗刊社社长夏寒、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副会长,香港卫视旅游台《中华道医》频道负责人陈飞龙,斯琴高娃特别助理张建中,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制片主任贾敏,中华新闻文化网总监林栋景,与会书画家吴景晨、靳嘉安、姚汝金(沉沙)、陶光辉、张全会、王铁成、柴广利、刘秋凤、罗湛英、朱铁力、刘长锋等等、诗人作家夏寒、郭光照、苏英梅 、王安平、蔡兰茹、王畅艺、朱国静、王平华、高丽鸿、李响悦、郑立、汪文德、张志武、周鹏程、包明娟、柴既择、胡广伟、马丽、摄影师315记者摄影家副主编、中国风景区摄影家副主编蔚楠(黄彭锦)、王红研、南嘉华、李卫、安殿齐、袁景海、周顺生等、力涛、王才、来自英国的力争及两个女儿贝贝、宝宝演出团队,和各居士大德,出家师傅一百余人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妙生大和尚即兴诗偈书法创作已部分完成的《世界和平颂》。 (林茂森 张佳乐)2024-09-20
-
中国作协《作家网》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超侠为中国现代文化报题词中国作协《作家网》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超侠为本报题词2024-09-20
-
河南安阳青龙寺举办首届文化节11月7日,河南安阳青龙寺首届文化节暨开光庆典在青龙寺举行,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林膑,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殷都区原文联副主席吴景晨,河南法制报法制在线豫北频道总监高居军,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著名作家楚国华,《安阳日报》主任陈滨等参加庆典仪式。安阳市、殷都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此次活动。 安阳青龙寺位于河南省殷都区许家沟乡下堡村,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该寺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弥勒佛殿和山门。为硬山顶建筑,灰瓦覆顶,檐下、斗拱,木雕等非常精美。该寺主体建筑基本完整,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及建筑艺术很好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安阳青龙寺在住持释妙领的带领下,弘扬佛教文化,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更注重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着力促进旅游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此次文化节的举办旨在深入挖掘当地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和寺庙文化,结合自身优势,通过组织作家采风创作等文化交流方式,在促进文学创作的同时,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24-09-20
-
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8月23日在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二楼成功召开了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作品研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高级编审石英,《中国建材报》原社长助理、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庆和, 《作家报》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富英,著名剧作家、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室原党委书记凌零,《散文选刊》中旬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殿武,中国作协《诗歌网》主任编辑、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祝雪侠,中国作协《作家网》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超侠,《中国海洋报》副刊编辑、著名作家姚汝金(沉沙),《中国国土资源报》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习,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秘书长任启发,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文化网主编林膑,《中外名流》杂志主编、作家黄长江,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常务院长、《315记者摄影家网》、《中华文教网》总编、诗人、书法家靳新国(笑琰),《中华文教网》、《315记者摄影家网》副主编、诗人李月,中国文化进万家组委会主任、《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理论部副主任武振江,《中华文教网》副主编王红研,“一带一路”百家媒体走基层组委会主任杨国文,北京文心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房荣丽,《作家报》总编助理刘利刚等作家诗人朋友。石英老师为王兴舟颁发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奖 靳新国(笑琰)赠送王兴舟甲骨文书法 散文集《太行风土小记》以作者家乡所在的南太行山区的风土、风景、风味、风俗、风情、风韵等作为描摹审美的对象,写出了南太行风姿绰约的美景、人文、乡愁、变迁等。 到会作家逐一发言,对王兴舟先生的《太行风土小记》一书中的散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致认为这是一本上等作品的散文集,其作品有深刻广泛的思想性,平实质朴而凝炼的语言,独特视角的选材,作者已形成自己的行文风格,每一篇读来自然,有美感有共鸣。每一篇从标题上就有诗韵,如:“细雨润湿端午梦”等,开篇扣题,结尾余味悠长。该书由石英老师写序,石英老师再一次对其作品进行了充分肯定,说王兴舟先生的散文是极其“正宗”的,没有像有些作品花花比较多,王兴舟能有今天的写作水平,说明他是经历过磨练的,同时也指出要成为散文名家尚需自我突破,希望王兴舟先生再接再励,创作出更为优美的作品以飨读者。 王兴舟,系河南省安阳市著名诗人、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国家、省、市等媒体多次发表,并荣获大奖。已出版有诗集《月舟集》,散文集《贮云集》,《那时花开》等专著。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