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戏剧频道> 正文

电视剧导演的电影梦

2016-03-12 吴月玲 未知

  《触不可及》和《露水红颜》都是很精致的影片,但导演赵宝刚和高希希却未能准确地捕捉到当下“90后”主流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也成为两部影片票房失利的主要原因。

  专家观点

屈就着去适应,总归与时代“隔”

□ 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露水红颜》《触不可及》《全城通缉》这三部电影我都看了,最初吸引我去看的,的确是为了看看赵宝刚、高希希、汪涛这几位在电视剧领域很出色的导演在电影领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当然也是从行业的角度想考量一下这几位导演在电视剧和电影上的功力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对电影的规律、电影的规矩掌握得很不错,在用影像凝聚的方式来叙述方面,他们表现得还相当努力和刻意。从剧情角度,总体上还是电影的表现方式,有时候会有电视剧的抒情、舒展的方式。

电视剧是大众艺术的代表,这些电视剧导演现在投身于电影创作,似乎在证明着电影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或者说,他们认为电影是一种文化聚焦,从侧面体现了现在电影发展的势头很好。像《触不可及》,赵宝刚还是把他原先拍情感剧的长处发挥了出来。从类型角度看,有爱情片、有悬疑片,他们都抓到了评论家或是市场认可的类型。这几年,一是喜剧,一是爱情剧,都很卖座,悬疑和玄幻也正在兴起。他们呼应了时代的潮流,他们的第一次投入、转行或是说跨界,是在试图适应市场的。作为大银幕的跨界,他们一开始还是很有信心的,我想他们还是认为电影是有文化含量、对观众的影响力也更大的,他们也想到电影中检验一下自己。

可是现在三部电影的票房都不是太尽如人意,这问题出在哪呢?纵然有一些不可预测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这个时代变了。他们的电视剧,年轻人也喜欢,他们也很出色。电视剧的表现方式和电视剧吸引受众的方式,与它面对的观众总体年龄偏大还是相适应的,电视剧的主体观众还是有一定阅历的人。他们获取娱乐的方式,与现在的“90后”这一拨创造奇迹的人完全不同,这几位导演在面对这个时代变化的时候还是有点准备不足,表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这次跨界给他们上了一课:这个时代变了,这个时代的趣味也变了,你可能把握到了时代的总体的类型,但电影与观众的“隔”还是让他们始料未及。我的判断是:电影是更为青春的影像表现,也许他们再做努力,天然也会有些“隔”。反过来说,观众走了,这三个导演努力追求的审美艺术已经变化了,时代不再追求精致主义,他们和年轻人心底的律动之间存在着时代的差别。“隔”会让人很痛苦,这个“隔”就是审美经验变化了。面对这种变化,他们是没有办法的。郭敬明、韩寒、徐峥等,包括徐静蕾、赵薇,他们对时代的变化有着天然的感觉。这也许很悲哀,但不指出来是不行的。

这三部电影每一部单看都很好,里面他们特意追求的东西,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比如我这个年龄段看来是还不错的。但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的呢?我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他们是在另一种氛围中做的判断,无所谓好坏。艺术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你进入了这个时代了没有。我们认为很好的艺术电影在变异的时代下落落寡欢,就像高仓健的电影《铁道员》注定在中国没有市场。我们还没到一个可以沉静地把感情投入到电影中去的时代,年轻的一代人习惯了用了就抛,抛了之后又买新的。时代变了,审美的风尚和场域也变了。

去年,当吴天明去世时,大家都在说,吴天明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很好,但这些说法不会得到回应,因为这是某种审美场域中的好,稍微一离开那个场域,就能看出电影与时代的脱节与老态。这很糟糕。这不引起新一代电影人注意的话,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你能不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感知,而不是努力地屈就,或是就做你一直坚持做的东西。《夜莺》会被推选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为它确实很接地气,它努力做了。为什么它的票房仍然很差呢?当我和十七八岁的学生在一起时,我心里会咯噔咯噔的,因为感觉到了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我努力去做、去靠近他们,会很累,而年轻人则很自然。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是学生把他们在宿舍里的调侃和食堂里的打闹搬上了学校的联欢舞台,他们看了乐不可支,我则觉得很庸俗。艺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是有区别的。在国外,艺术得端正了去看。像《夜莺》只是在某一个场域里接了地气,但在另一个场域则是另一回事。你当然可以说,我们不能屈就他们,但是没有办法,电影的受众就是他们。这个矛盾是过渡时期无法解决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过去。回想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的嬉皮士年代,所有的家长都痛斥自己的孩子,可是无可奈何,只有慢慢度过。

成熟的电影人要意识到不能屈就于观众,不能完全用他们的标准去做,要踏实地做自己。比如说,在高仓健去世后,我想他与张艺谋的友谊、承诺为中国拍电影的人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但这些事情的价值会慢慢突显出来。我们这些批评家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电影人,包括老一辈的和年轻一代?老一辈的,我想我们要鼓励他们,也尊重他们,他们的作品也许经过历史的淘洗后,会成为时代的经典存在。故意屈就于观众,而丢掉了自己宝贵的东西,也注定拍不出《铁道员》这样的电影。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出年轻人,年轻人与时代天然吻合。对于年轻一代,不要扼杀,指责这指责那,成熟社会应该让两代电影人都能和谐共处。对老一辈电影人,用市场的标准来评判他们,让他们心智都乱了,他们适应着时代,努力地接着地气,有时是虚的。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的思想,违背了你的身心经验和对历史的看法,既不能给时代留下你这一代人应该留下的电影,又做得很别扭。例如我们也要鼓励张艺谋,就不要为了迎合年轻人,非得弄个二人转的东西出来。

批评家们要了解,糟粕过去,总会留下好的东西。创作者要按自己的气息、按自己的真实感受创作,不怕受冷落,也要去做自己的电影。这个时候,就要倡导各行其道,按自己的本心去创作,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个性,老一辈有老一辈的个性,这样拍出来的电影一定有好的。好电影一定是按创作者自身的气息和个性来拍的。像韩寒、郭敬明他们的电影就是按自己的气息和个性来做的,按我们的审美来说,他们的电影是这不行那不行,可是他们的气息和个性与他们电影中的人物是吻合的。如果老是去琢磨着市场该怎样,然后模仿着去做,那就完了。年轻观众锐利的眼光一下就能看出来,有点老土,有点落伍。 (本报记者吴月玲采访整理)

[ 编辑: XDWXYS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现代文化网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中国现代文化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